“海外业务净亏损53.4亿港元”“净利润下滑七成”……2022年,中资券商“出海”遭遇业绩寒流。
截至4月18日,34家以香港为桥头堡开展海外业务的中资券商中,已有24家发布2022年业绩,其中14家券商的香港子公司出现净亏损,并成为母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拖累因素。
“近十年来,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业务重心普遍放在重资本驱动型的资金业务上,且债券类持仓占比最高, 2021 年下半年以来,港股和中资地产美元债二级市场均出现下挫,导致各券商投资收入均出现缩水,甚至亏损。”中泰国际研究部主管赵红梅如此分析中资券商“出海”遭遇挫折的原因。
(相关资料图)
经营压力倒逼券商寻找海外业务新出路。上证报梳理发现,中资头部券商海外自营业务正朝着低风险非方向化投资转型。在互联互通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,全球存托凭证业务(GDR)拓宽了上市公司融资渠道,成为各家券商积极布局的方向。
头部券商积极调整海外自营业务方向
年报显示,受港股市场波动影响,中资券商在港股市场的经纪和投行业务收入普遍出现下滑,自营业务更成为拖累中资券商海外业务业绩的主要因素。
赵红梅指出,重资本高杠杆的经营模式暴露了自营业务经营在周期中的脆弱性。海外投资需求不断提升,部分头部券商目前在积极布局金融产品及做市业务。高波动的自营方向性投资逐步转为做市商模式,向盈利更为稳定的客需型机构业务转型。
率先转型的头部券商已尝到甜头。2022年,华泰证券国际业务收入66.33亿元,总营收占比超过20%,均创历史新高。FICC业务(即固定收益、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)及股票衍生品等跨境机构业务优势明显,为其实现总资产、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正增长提供重要支撑。
在各家券商2022年年报中,“风险中性化业务”成为高频词汇。“券商传统的自营业务与资本市场动态变化息息相关,为了实现发展韧性,券商自营主要朝着低风险非方向化投资转型,注重策略交易与分散投资。其中FICC业务收益稳定且风险较小,成为券商探索自营投资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。衍生品业务对券商要求更高,需要其拥有资本金支持、较强的产品设计和风险对冲能力。”深圳某头部券商自营负责人表示。
GDR成券商拓展海外投行业务新方向
中资券商也在积极调整海外投行业务,积极参与全球存托凭证业务(GDR)成为各家券商拓展海外业务的新方向。
中金公司在年报中表示,目前中金(英国)已获批成为全球首家及独家完成沪、深交易所对德国、英国、瑞士三国备案的互联互通GDR跨境转换机构,并成为首家获批加入卢森堡证券交易所的中资上市和交易会员。
华泰证券也表示, 2022年,全市场已完成的10单GDR 中,公司子公司华泰国际共参与其中6单。
海通国际在2022年报中表示,已协同完成国轩高科、明阳智能等4单欧洲 GDR 项目;完成2单印度本地企业融资财务顾问项目。
近日,A股赴欧洲GDR上市热情再升温。东威科技、扬杰科技发布公告称,发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申请获证监会批复。金山办公也发布公告称拟筹划境外发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。
数据显示,目前共有超40家A股上市公司推进赴欧洲GDR上市计划。
业内人士认为,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深化,对券商构成长期利好,GDR业务是券商做大海外业务的突破口。券商需提高投行、研究、经纪等业务综合服务能力,努力建设一体化管理平台,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,助力国内企业“走出去”,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丰富的资产配置选择。
2023年,港股新股市场出现回暖迹象。3月31日,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正式生效,据多家券商透露,已有不少市值及科技属性达到门槛的企业准备赴港上市。
京东在港交所公告称,拟议分拆京东产发、京东工业于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并提交了上市申请书。最近估值超100亿美元的货拉拉也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;冲击港股“白酒第一股”的珍酒李渡通过港交所聆讯,赴港IPO逐步热闹起来。
分析人士指出,港股新股市场回暖趋势下,中资券商的海外投行业务或迎来“柳暗花明”。近年来,IPO承销向头部券商集中的趋势明显,中金、华泰等中资头部券商的港股IPO承销市占率已跻身前五,其2023年投行业务表现值得期待。
标签: